23.4 C
Indonesia
Monday, November 25, 2024
spot_img
Home社会动态记者走近印尼“华人之都”棉兰感受华人学习中文的热情 “学习汉语帮我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记者走近印尼“华人之都”棉兰感受华人学习中文的热情 “学习汉语帮我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藏在棕榈林中的棉兰,是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的省会、印尼第三大城市。2002年3月,广东省与北苏门答腊省缔结为友好城市。同为省会城市,广州与棉兰之间在经贸、教育、旅游、文化等领域一直有密切合作。近日,记者走近棉兰,感受到了这里华人学习中文的热情,更感动于华人同胞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努力与情怀。

“中文推广专家”的薪火相传

学习中文是重要的、必要的,要想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有所作为,就必须要学好中文。——徐煜权

藏在棕榈林中的棉兰,是北苏门答腊华人重要聚居地,这里浓厚的中文氛围在海外华人世界首屈一指,别称“华人之都”。带领记者参观的朋友,即便是第四代华裔,也都可以说中文,中文氛围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棉兰中文氛围浓厚,与中文教育分不开,而说到中文教育,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在印尼教育界名声响当当的“中文推广专家”——印尼苏北华社联合会创始人、执行主席徐煜权。来到印尼苏北华社联合会,记者未见其人,就已听到一口流利的中文,这就是徐煜权爽朗的声音。算起来,徐煜权属印度尼西亚籍华人第三代了,祖籍广东潮阳,除了普通话,现场还毫无障碍地与记者用潮汕话交流。

“因为历史原因,印尼的中文教育及文化传播曾经有过波折。后来政府允许建立社团、学习中文后,苏北陆续成立了100多个华人组织,其中棉兰就占了近70个。我们成立华社组织的目的,就是要尽力地提倡教中文,让大家学习中文。” 徐煜权说。

由于原来印尼的一些中文教育机构相继停办,要恢复,怎么教怎么学,当时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经过讨论,决定从高等学院开始来培养师资,于是,2008年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建立,中国先后派了20多位中文老师,16年来已经毕业了不少学生,又开始在中小学教中文,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徐煜权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学习中文是重要的、必要的、需要的,要想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有所作为,就必须要学好中文。”

“现在,我们实行2+2的教学制度,其中2年是到中国学习,比如华南师范大学,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师资力量,然后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就会成为教师,继续培养更多的孩子。”徐煜权觉得这是一个“薪火相传”的事业,因为无论到哪里,都会有传播中文的人。

“希望有机会可以去中国,圆了我的中国梦”

“我对汉语感兴趣,特别是汉字,很优美,仿佛一幅画,每个字有着属于它的故事。”——黄敏儿

“通过学汉语我可以了解中国,希望有机会可以去中国,圆了我的中国梦。”——林柔君

“学习汉语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也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洪晓芬

徐煜权的愿望正在一步一步实现,中文教育这份“薪火相传”的事业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郭芳玲,印尼第四代华裔,现在是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的老师,她向记者讲述了她学习中文以及教授中文的经历和故事。

“我对汉语很感兴趣,虽然比较难学,但是很有趣,我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所以就特别想学好它。”郭芳玲说。

2007年高中毕业后郭芳玲在棉兰学习了2年中文,2009年赴中国福建华侨大学学习2年,回到棉兰一所小学教书一年,再赴广东暨南大学攻读硕士,2014年毕业后进入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任教至今。“今年是我任教的第10年,我的不少学生毕业后也从事中文教育工作,这里华人学习中文的整体氛围比较好,比较积极,也带动了不少印尼人学习,我的学生印尼人占比一成以上。”郭芳玲说。

记者采访了几位学生,也感受到了学生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中国的向往。“我对汉语感兴趣,特别是汉字,很优美,仿佛一幅画,而且每个字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该学院大一学生黄敏儿说。

对于学生洪晓芬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不只是有趣,也是一个挑战。“刚开始时,汉字让我感到十分困难,但我慢慢地发现其中的乐趣。现在中国已经很发达了,所以学习汉语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也帮我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洪晓芬说。

受访学生林柔君则表示,通过学汉语可以了解中国,“我希望有机会可以去中国,圆了我的中国梦。”

据郭芳玲介绍,棉兰当地很多私立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置中文课,所以即使是第四代华裔,很多人都可以说流利的中文。“我们的课程设置,除了学习中文的知识技巧,也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唐诗宋词鉴赏、中国现代发展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爱上中华文化。”

中文报纸:连接华人和中华文化根源

我特别想办一份华文报纸,虽然办报如今不是一桩赚钱的买卖,但是可以传播中华文化。——林荣胜
在中文教育这份“薪火相传”的事业中,中文报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走进印尼苏北华社联合会所在的办公楼,记者就看到当地华文报纸《讯报》今年7月关于“世界‘汉语桥’印尼赛区总结赛”、9月第五届苏北中学生中华才艺大比赛等活动的相关报道。

在一栋富有棉兰特色的别墅前,“讯报”两个硕大的汉字LOGO,格外醒目。就是在这里,《讯报》从一份只在棉兰当地发行的报纸,成长为向印尼全国发行的华文报纸。

翻开《讯报》,除了有当下印尼国内动态、本地华社新闻外,中国高质量发展辉煌历程的报道也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

《讯报》创始人兼社长林荣胜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在家里补习中文,后来想看中文报纸就只能去马来西亚、新加坡,每次过关都把报纸藏在衣服里面带回印尼。“能把华文报纸带出来,我都特别高兴,把它们当做宝!因此,我就特别想办一份华文报纸,虽然办报不是一桩赚钱的买卖,但是可以传播中华文化。” 林荣胜说,正是出于心底里对传承中文的热切愿望,2007年他创办了《讯报》,以此推广、传承中文,让更多年轻一代重新接触中文、学习中文。

2010年2月,《讯报》还特别增设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青讯报》,随《讯报》免费附送,成为无数棉兰华人少年儿童的中文启蒙读物。

2015年,受到新媒体发展的影响,棉兰当地的华文报纸陆续关闭,由4家最后只剩下《讯报》一家,《讯报》也连续亏损。“虽然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但是我希望它能长命百岁!能够给下一代留下一份华文报纸,吸引他们更好地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传播中华文化,成为连接棉兰华人和中华文化根源的纽带。”林荣胜感慨道。 

如今,广东省与苏北省友好城市已经进入第二个20年,双方都在加强合作。 “我们正在和广东合作,计划今年底,实现棉兰——广州之间直飞,两个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将更加方便和容易。”徐煜权憧憬道。而离开棉兰之际,《广州日报》也与《讯报》达成一致,双方将在内容、活动等方面开展合作,相信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友谊将会越来越紧密。(广州日报供稿)

- Advertisment -spot_img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