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C
Indonesia
Saturday, November 23, 2024
spot_img
Home文友庭院印尼苏岛抗日“九、二〇”事件 六十周年纪念活动总结(二)

印尼苏岛抗日“九、二〇”事件 六十周年纪念活动总结(二)

四、成功来自群体力量
1、坚强的领导集体
筹委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三地筹备组三年来联系不断,工作上互相沟通,互相支持,团结合作,这是这次纪念活动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条件。
北京编辑部成员都是年过七旬的老同志,个个不顾年迈体弱,写稿、审稿、改稿,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编辑工作,终使纪念文集得以如期出版。
香港筹备组承担了征稿、筹款和纪念大会的筹备工作,征得40余篇稿件,筹得近四十万港币经费。组长郑光煌事事亲力亲为,为纪念活动立下汗马功劳。
棉兰的筹备小组做了不少工作,动员了30余人来参加纪念大会;印尼棉兰“华商报”于去年“九、二〇”事件59周年和今年“九、二〇”事件60周年前夕均接连三天以整版篇幅刊登了纪念专辑;泗水“千岛日报”也刊登了有关报道,充分显示了“九、二〇”事件发生地华人们对这次活动的关心。
2、出色的工作班子和演出班子
香港筹备组刚开始成立时不到10人,三年来队伍不断壮大,至今年参加大会筹备工作的人员已增至近70人,这还不包括参加演出的演员。这是一支强大的有生力量,人人满怀爱国激情,全情投入,力求做到最好。秘书组负责纪念专辑来搞整理、各次会议记录整理、来往函件处理等,经手了近20万字的文字工作;宣传组对外发放新闻稿、编印会刊,宣传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所编会刊大受欢迎;财务组负责筹款、统筹整个活动的开支,精打细算,努力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是此次活动的好管家。总务与接待组组织了30人的接待队伍,仅选酒店就跑了十多家。订会议场地、订酒店、协助安排彩排场地,发函邀请来宾,安排外地约140位来宾的接送、食、宿、交通,工作细致,来宾们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
这次文艺演出,得到了旅椰艺友,香港苏岛艺术团,香港侨友社艺术团,香港先达联谊会舞蹈组,木兰歌舞团等文艺团体的全力支持,为纪念大会献上了一台精彩的节目。参加演出的演员近200人,其中百人大合唱气势磅礴,激动人心。著名华人作曲家黄武殿先生为纪念“九、二〇”六十周年,挥笔谱写了“九二〇”之歌,并以八十高龄亲自上台指挥,填词人同样八十高龄的李发均先生。节目演出两个多小时,无人中途退场,在同类演出中实属罕见。这台节目凝聚了文艺组编演人员数个月的心血,其中数不尽的好人好事,便是一首最动人的“九、二〇”之歌。
3、广泛的社会支持
这次纪念活动的成功,同时有赖于广泛的社会支持。筹备委员会得到香港苏岛爱群有限公司、香港侨友社、香港先达联谊会、亚齐侨友会、棉中香港校友会、崇文中学联络组等6个社团参加联办,大大增强了筹委会的实力和影响力。没有他们的加入,这次活动不可能有如此大规模,产生如此大的社会效应。尤其是香港苏岛爱群有限公司,三年来为筹委会提供活动场地、排练场地、秘书处办公地点,成为筹备纪念活动的基地。
这次纪念活动的经费来集资,我们得到了许多热心人士的赞助,其中棉中香港校友会会长陈云康先生自捐劝捐捐达逾十万元,这次纪念活动创意人“九、二〇”志士陈世兴先生的子女赞助出版纪念文集和会刊达六万余元,是这次赞助人中的佼佼者。
印尼林学华、刘结平等增“华商报”,林南增“欧亚周刊”,王克平增“巴人文集”给参加座谈会的代表。
圣约翰救伤队义务担当纪念大会救护工作。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得道多助,众人拾柴火焰高。
五、本次活动尚需改进之处
这次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由于经验不足,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纪念文集出版方面,作为“九、二〇”事件发生地的印尼苏北,这段历史的知情人多,但因发动不够,写稿人不够多。文集封面未列明“印尼苏岛华侨抗日‘九、二〇’事件六十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忘不了的岁月’编辑委员会”字样,以致需事后修补,增加了出版费用。此外,校对工作不足,部分文章出现错漏。
接待工作方面,在接待安排、座位编排上存在不周到之处。
六、“九、二〇”精神代代传
随着纪念活动的结束,筹委会的使命也告完成。如何使“九、二〇”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筹委会香港筹备组主要负责人于11月5日会上通过设一联络组,由郑光煌任召集人,成员有朱仕宏、陈杰、张新维、黄文和、熊志仁、李锦玉、龚宽琳、周芸等。有需要时,由召集人联络有关人员商讨有关事项或筹办有关活动。(完)

作者:林学华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ment -spot_img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