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受抗日战争小说的影响,从小就对张口 “八格牙路” 闭口“支那”的小日本没有好感。长大后又听多了日本多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美化侵华战争史与美国勾勾搭搭的报道,对小日本的厌恶感就更深了。但,在上海世博园区,获得“紫蚕岛”爱称的日本馆却实实在在是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如果没有“两下子”,在“紫蚕岛”前排队的长龙就不会仅次于“月光之船”。既然有“两下子”从老远跑来又不去见识一下,也实在对不起自己。
有了上回在“月光之船”排队“粮尽弹绝”的经验,这次父子俩先花了100元往肚子里备足了“粮草弹药”才赶赴“战场”。有了上回追赶长龙尾巴“见首不见尾”的教训,这回就直“扑”龙尾。刚一抵达就见到十多位军人分左右两排,手牵手地担负起原本是由栏杆负责的“护卫”角色。一看,原来有栏杆“护卫”的走廊已经满溢,人群像决堤的河水般“泛滥”在空旷地。为了不使长龙“恣无忌惮”地横向“发展”,这些军人就担负起“河堤”的角色。
儿子机灵,身子一矮就从军人的手下穿进了队伍。我不好意思“玩”小孩的“钻洞洞”游戏,就紧走几步来到队伍末端,这时候,一个担任指挥的军人说:“人太多了,不能再让人进来了。” 左右排最末端的两个军人“接令”同时向对方伸出了手,眼看着队伍即将封闭,就在这左右手即将“衔接”的间不容发的瞬间,我身形一闪“抢”入了队伍,紧接着队伍就封闭了,好险!为了填补“弹药”多花了那十几分钟,差点就失去一睹“紫蚕岛”的机会。
排在最末端也有它的好处,当队伍被“圈”进了方阵里,前后给铁链扣住后,背后空荡荡的,要站要坐,悉听尊便,而且站久了还可以前三步后三步的活动一下筋骨,比前一天像夹在包里的馅子好受多了。看看表10点10分。过不久,再看看表12点。儿子说话了:“哇,等两个小时啦?怎么我好像觉得并不很久?”孩子的适应力真强,才不过一天就把“等候”六七个小时漫长的“万水千山”当“等闲”。
感觉上也真的是好快,约下午三点,就进到“紫蚕岛”的展区里了。
入门口写着:“每人拿一把扇子”,我手一伸就在大盒子里拿起了一把扁桃型扇子,上写着:“联接起来!为了和美的未来。”与日本馆的主题:“心之和、技之和”互相呼应。哦,这“小日本”还会想到“和美”,还不错,我对“小日本”的恶感开始“分解”。
头戴鸟嘴状的白色帽子,身穿白衣白裙,腰束粉红布带的解说员,不断地重复着:“欢迎参观日本馆。日本馆分为过去、现在、未来3大展区,入馆后请慢慢欣赏。”甜美的声音“人性化”了没有生命的展馆,将观众的心与“紫蚕岛” 有机地“联接”起来。以“像生命体一样呼吸的建筑”理念设计的“紫蚕岛”不但在设计上,也在运作上在在显示出“生命”的特征。
从“过去”馆展出的日本艺术、绘画、人文建筑甚至皇权制度,处处都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特征。中日文化的“联接”由来已久,可谓“血肉相连”,但后来竟然发展到兵戎相见,其历史根源与当时的“气候土壤”都值得深思。至少,这“过去”展馆为减少或消弭中日两国政治间的隔阂创建了一个契机。
“过去”很快就过去了。“零排放城市”就伫立在眼前:庭院里长满了“绿色”,阳台上“伸出”了“绿手”,绿的海洋“包围”了“钢骨水泥”。一辆新能源汽车吸引了我的目光,零排放、低耗能,这就是未来的交通工具;一套二氧化碳回收地下封存技术的模型,向观众展示了怎样把这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打入地下,永远禁闭在十八层地狱中。在高耗能、高排放的“双高”榜上有名的钢铁行业,也出现了从“双高”榜上“除名”的曙光。在这里就展出了造铁时的二氧化碳削减技术和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削减技术。还有消除污染的生物活性炭处理,生物发电技术,风能、地热、太阳能的应用,这些新技术对二氧化碳的“群殴”与“穷追猛打”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忆及在驾着单车时突然被前头大卡车,在换车档时像墨鱼般喷出的“烟雾弹”击中的那一刻,想起时刻碰见的公交车内“吞云吐雾”的烟客,看到家乡的树林“习以为常”地一棵棵地砰然倒下,心想什么时候能让这些司机、烟客与伐木“大将军”到这“零排放城市”看一看才好。
但这还不过是“紫蚕岛”的热身戏,真正的重头戏还没开场呢!
作者:晓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