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报棉兰讯)6月17日上午9点半,亚院学生聚满了三楼的星洲日报友谊大礼堂,大家都在期待着听作家叶孝忠先生的讲座,出席者约有300人。出席者有印华作协执行主席孙国静先生、顾问陈德贤、理事与会员陈思基副主席、吴祖安、吴祖桥、傅维典、陈巧音、纪日立、张舒芸,亚院华文系主任郭芳伶及多位老师,还有嘉宾杨保正等人。苏北印华作协文友俱乐部主任苏淑英女士担任司仪,于10点10分开场。
时隔六载 首次外宾讲座
这次的文学中文讲座是由印华作协苏北分会发起,同时联袂苏北华联文化部及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主办。
首先是印华作协苏北分会执行主席林来荣致词,介绍了叶孝忠先生给大家认识,他是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专栏作家,写了不少书。自2017年10月吴伟材的讲座,时隔六年,作协再次举办外宾的讲座活动。叶先生带两位韩国华侨前来多峇湖、夏梦诗岛旅游,他们在岛上大约住了一个星期后,才回程棉兰给我们讲述“写作·旅游·美食”的人生经历。目前他主要从事出版、写作和导览等创意工作,并同时继续旅行,一直在路上。
中英两系 校外活动获奖
接着是华联副主席洪华强先生致词,他称道,难得有远方来客给我们开讲。俗话说,日常生活中,能让人们观看,接触的事物,都能当为我们学习的目标。叶孝忠先生的“写作,旅游,美食”里,他不但读万卷书,更行万里路,充实了自己,出版的书内容丰富,让读者增加知识,一起成长。今日,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学生有幸参与讲座,也让学生更加了解写作的魅力与乐趣,还可以应用到将来的事业上。
洪华强先生还特地在会上给同学们介绍,刚刚获得2023年印尼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锦标赛(NUDC/All Indonesia National Universities Debating Championship 2023)的亚军,两位获奖者是亚院2019届中文系学生陈伟良(William),与亚院2020届英文系学生黄世源(Ricofelix Wijaya)。他俩是跟着评审——亚院2021届中文系学生刘柔燕(Gracella Leonardo),与辅导老师——亚院2013届中文系校友张利棋(Ricky Tionardy)领导的团队,赴万丹(Banten)的 Untirta大学参加赛事。他们能从112间大学参赛团队,芸芸高手中展露苗头获得亚军,说明了他们的功底不赖,都是勤奋努力的硕果。他们将代表印尼国家队去越南参加2023年世界大学生英语辩论锦标赛。
洪先生再强调,除了邀请他们上台给予表扬,希望也以他们为榜样,鼓励亚院学生多参加各种各类的课外与学术活动,趁这学习的黄金时期充实自己,提升自我和自身的修养。
讲座内容 精彩丰富情趣
接着是叶孝忠先生开始讲述他在旅游时与美食的情缘相遇,娓娓道来,精彩万分。叶先生的观察力很强,除了品尝美食,他还探讨了美食的源头,甚至还能道出这些美食历经漂洋过海、翻山越岭后在他乡各种的异变。
比如,很多人都没想到我们喜欢的“慢煎糕”,却是地地道道的闽南食品,源自福建泉州一带。从北到南,名字也改得不一致了,各地区都有同音却不同字眼的表达。新加坡叫“面煎糕”,马来西亚则“曼煎糕”或“面煎糕”,印尼就成了“慢煎糕”、“Kue Bancien”或“Martabak Manis”,都与原产地的“满煎糕”叫法有小小的差异,味道也随地而改良,却还是以往如故圆圆满满的如十五的圆月,所以印尼名字也还有叫Terang Bulan的,即明月之圆,这也给叶先生走遍万水千家而探得。这次在棉兰还初尝到香脆小型的面煎糕,夹有榴莲果肉的馅。
颇接地气 学生热烈互动
这一次发现亚院学生进步了许多,在问答交流环节,他们都能问得很深透,有的也很尖锐,他们很是活跃,看来这是对叶老师的说法很感兴趣,才会有这些问题发问,进一步了解写作、旅游与美食之间的互动。
他们也想知道叶孝忠老师原本写作的动机是什么?为何能同旅游和美食一起碰撞而获?有没有发现那一个地区的美食最棒?如果有机会和20岁的自己再次对话,叶老师会对他自己说什么?……还有一位英文系的学生用英语发问,问他在新加坡的熟食中心,常看到有人把纸巾包置于餐桌上,那是表示有人坐了吧?叶老师很风趣地回答,那是霸个位的意思,尤其是在用餐时间,如果没“Chob”先,等你买完食物,就很难找到座位了,这算是不成文的地方文化,众所周知的默契,没有纸巾也可以用雨伞、小物件等替代。(“Chope”就是我们闽南人常说的口语,类似“Zom”,表示已经拥有或占有的意思。)
学生热烈地发问,但因时间关系,虽然还有五、六位同学想发问,最终被迫割爱而结束。
听讲读写 加深文化知识
接着苏北印华作协分会顾问陈德贤先生做了总结,在此之前,陈先生也问了有关叶孝忠先生的写作历程跟旅游和美食,这三样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叶先生表示除了个人兴趣,其中也包涵了缘份,美食与风景构成一段美丽的记忆,留给他人的是图片与文字的继续传播。
陈先生表示,“叶先生的到来,填补了三年来疫情的空白。这次讲座主题是旅游和美食,叶先生观察细微,从小点看大点,从一些人物的接触,一些景点的问题,看历史,看政治,看民生……,不像一般人,就找几个景点打卡,就算也曾来过。在美食方面,叶先生不说品味,且偏重文化,考究饮食发展历史,他举例就像家喻户晓的“满煎粿”源自福建闽南,就是我的老家,一向来,我还以为是侨生产品。
既然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谁不说俺家乡好就很自然,所以我们感觉好吃,别人不是不懂吃,是不合口味,所以用“味道如何?”来代替“好吃不好吃”更加贴切。”
对学生们的热情参与,陈先生深深地感动,这是很好的开始,希望接下去会有更多不同的讲题,能启发与加深学生们对中文和东方文化的兴趣,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其内涵。
陈先生对这次能动员学生来听讲非常赞赏,但对作协会员与文友俱乐部成员的参加人数,感到非常遗憾。
愉快融洽 讲座圆满结束
叶孝忠先生送了两本他在疫情时期的新作给了亚院师生,那是“食遇”和“我星国我街道”,洪华强副主席代表接受,现已经收藏在亚院的图书馆里,供学生们课外阅读。
陈德贤先生也赠送他的作品,由印华作协苏北分会出版的“渔村风雨”给叶孝忠先生雅正。这是他写了有关当年峇眼渔村的真实故事,精彩动人。
最后大家在台前阶梯,一一排成行留影纪念,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上午就这样愉快的度过,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国内、外学者给我们做讲座,增添我们的知识,拓开我们的视野。(霖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