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三明电)进入9月,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联合镇,层层叠叠的梯田、金灿灿的稻谷与周边绿油油的草木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
“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方式
“今年,我们又大获丰收了。”联合梯田里,丰收的喜悦挂在村民脸上,正在田间地头组织收割的联合镇水稻种植户林直根告诉记者,每亩可增加收入200多元(人民币,下同)。
尤溪县联合梯田,开垦始于唐代开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最高海拔900多米、最低海拔260米、垂直落差近700米的10717亩梯田,分布在坡度15度至75度之间的高山上,绵延联合镇整个片区八个行政村。
2018年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在意大利罗马召开,联合梯田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梯田线条虽然好看,但耕作难、收入低、强度高,每年镇里为了防止抛荒,费尽了脑筋。”联合镇党委书记陈祥耀说,目前,联合梯田共有260多户种植户。
今年,尤溪县围绕联合梯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抓粮食生产。联合镇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将零散的耕地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土地整村流转,集体合作连片开发和保护梯田。
帮助农民增收
“这种方式可提高粮食产量,促农户增收。”陈祥耀给记者细细算了一笔账:以前,联合梯田每亩产值不到1400元,总产值也仅有150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今年,联合梯田平均亩产干粮由去年的490公斤提高到510公斤;每公斤3.2元的收购价格,更是比去年提高了近1元,全年全镇仅水稻种植就可增加收入600多万元。
包世楷是当地的种植大户。去年,他通过合作社租赁了1000亩梯田,今年又增加了360多亩。粮食品质的提高和市场销售渠道的打开,让他全年的收入有望增加近30万元。
为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尤溪联合梯田还通过“云端”农业种植模式实现农户增收。
该县农业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安装物联网监控摄像头,种植户只要通过手机APP可视化平台,就能把现场生产场景实时传送给后方的农业、气象专家,而专家可在线指导农民施肥、喷灌、除虫等操作。同时,种植户通过利用微型农机等设备,降低劳动强度;通过网络带货直播,解决销售问题。
多元化发展增加附加值
数字化的农业种植模式,激发了联合梯田向现代农业又迈进一步。依托梯田,联合镇还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附加值。
在联合镇,锦绣梯田、小禾休闲农庄等一批优质旅游项目的开发,为周边村民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引进的黄金柚、水蜜桃等水果种植和加工,也为该镇每年带来近1500万元的增收,让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实现奔小康。
“我见证了联合梯田的变化和发展。”在联合镇土生土长的尤溪县供电公司联合供电所所长陈仪熀说,之前,老乡们觉得种地不划算,都打算外出务工;如今,有很多老乡选择回乡就业、创业。
梯田如画,粮食增收;村民富了,乡村也美了。联合梯田吸引远近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当地每年接待各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约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000万元;农家乐和民宿户均营业额达2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