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报综合讯)近日,笔者与一位同样从事钟表业界的朋友闲聊,谈及钟表零售市场的现况。他提及自己所销售的高档品牌手表,虽然在香港本地零售额下滑,但在海南的销售情况却十分喜人,更有意在当地增设人手及办公室,看来其对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及未来的市场甚有信心。
根据海口海关披露的数据显示,从相关政策由7月1日开始实施至10月31日这四个月,离岛免税销售金额120.1亿元,同比增长214.1%;购物人次178.3万人次,增长58.8%;购物件数1286.9万件,增长139.7%。如此快速的增长,一来是因为免税政策的吸引,二来亦因为疫情期间大部分人无法外游,海南省的免税商店可说是“独享”着整个庞大的内地消费市场。
琼岛成为最大竞争
这让笔者不禁为作为“购物天堂”的香港感到忧虑。其实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自推行以来,经过了几次不同程度的调整,而每一次的政策调整,都为香港带来潜在或直接的威胁。
2011年试行之初,游客到海南购物,每年可以享受两次免税购物,总购物金额须在5000元(人民币,下同)以内,可选择的免税商品种类仅有18类;2012年,商品种类被放宽至21种,而每人每次最多享受8000元免税金额;到了2015年,免税品种扩大至38类,更适度放宽了香水、化妆品、手表、服饰等的单次购物数量限制;2018年12月,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再次调整,旅客每人每年免税购物限额增至3万元,且不限购买次数。
尽管如此,那时香港在化妆品、奢侈品(如手袋、手表、衣物等)、电子产品等商品依然还有优势,一来香港作为免税港,奉行自由市场的原则,在政策上不会明确对销售品种及购物数量进行限制;二来奢侈品的单价普遍较高,轻易就会超出海南免税购物的上限,因此有不少人仍会选择到香港购物。
不过,到了今年,中央发出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列明,容许旅客每年每人免税购物额度提高至10万元,增加电子产品等7类免税品种,且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的免税限额,仅对化妆品、手机和酒类进行“限购”。新政之下,虽然新方案仍有对化妆品单次限购30件、手机4件的限制,但其实数量上已经可以满足到一般消费者的需求,在旅客眼中已与香港无甚区别:单件商品不再受限于8000元的限额,使高价奢侈商品的市场亦流失;加上电子产品的“解禁”,让香港优势进一步减少。
在今年的新政实施之后,手机、手表、化妆品成为海南免税店的热销产品,以苹果手机为例,一部香港零售价为10199港元的手提电话,在离岛免税店的单价为8625元,较内地其他渠道便宜两千多元,较香港优惠近1300港元,因此每次补货都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售罄。
争取通关追回失地
不少人期望,待疫情好转之后与内地全面通关能够重振香港的零售及旅游业。然而眼见海南岛免税店生意如此火热、价钱亦十分有竞争力,通关之后的香港仍会是旅客眼中的“购物天堂”吗?笔者认为,香港要追回失地,政府和业界都须加倍努力,尤其至少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需要加强零售业的物流配套设施,让顾客在购物时无须手提沉重的购物袋,可以借鉴海南、韩国等的免税购物模式,在商场内可以轻轻松松地购物,离港前只需要在机场提货即可。甚至可以考虑开通便捷的零售跨境物流,让游客免除沉重的行李负担。
二是海关必须加强打击本地的假货。
以往,“香港无假货”成为内地民众放心消费的保证,但近年来屡有药物、化妆品、名牌衣物被爆出有售假现象,甚至一度被冠上“假货之都”的称号,这对香港的商誉造成极大伤害。
因此,希望业界及海关能够采取更主动、更严厉的措施杜绝假冒商品,重拾消费者对香港商品的信心。(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