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自十一月底小雪开始,棉兰连续降雨。疫情之下,阵阵大雨、小雨、细雨、毛毛雨,令人忧惧。
今年,2021年元旦中午,只见窗外风雨凄凄。此时,一个不堪回首,埋藏了半个世纪多,既喜又悕之往事,从脑海里悄然浮出水面,依稀似一幅画,交相辉映于满是雨珠的院子里,变得那么清晰,惟妙惟肖;光阴见证了这一切。
那是1962年中,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走入校园,篱笆内是绿草地和一栋L字形的两层教学楼。棉兰华侨幼儿园面积不大,可环境舒适,教室宽敞,空气流畅。站在走廊,放眼望去,操场、公园、小小动物园,呈现眼帘。
念幼儿园,小女孩和同学们跟老师学习读书写字、涂彩色笔、贴彩纸、玩游戏等。楼下的唱游室,有一只老虎标本,好大好威风。上音乐课,在钢琴伴奏下,她和同学们跟着老师学唱歌,学会了好多首儿童歌曲,其中有:“哥哥打鼓咚咚咚,弟弟敲锣铛铛铛,我吹个小喇叭,嗒嗒嗒嗒嗒嗒嗒。”“小小猪,胖嘟嘟,吃得饱睡呼呼,谁要懒惰是小猪。”“那边有头小驴绑在马棚里,你不去喂它,它就叫妈妈,哕噢哕噢哕,噢哕噢哕噢。”
下课了,来到动物园,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她和动物们(猴子、白兔、小鸟等),一起编织梦幻般的有趣故事;或者到公园里荡秋千、坐跷跷板、爬滑梯等;也去圆圆的大水池旁和水里的鱼儿说说话。在这里,度过了数千个欢乐时光。
记得小学课文里,其中有一本:“天亮了;公鸡叫;早早起来;姐姐洗米;我来扫地;我要上学;妈妈送我;走到路上;看见同学;他向我招手;我向他点头;我说老师早;老师手招招;铛铛铛,上课了;画画图,唱唱歌;这边重,那边轻……”,接下来,从第十七课起全忘了。印象中,念小学时六一儿童节她也和同学们参加表演跳舞庆祝节日,好热闹。还有一首《在老师身边》唱出了小女孩的心声。
“自从踏进学校的门槛,我们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从一个爱哭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有知识的少年。虽然离开了妈妈的怀抱……这一点一滴的进步,花费了老师多少血汗……。将来会有那么一天,我们要走得很远很远。告别了亲爱的老师,告别了我们这熟悉的校园。带着老师深切的希望,去把少年时代的理想实现。到那时候我们的思念,还会飞到老师的身边。”
小学第二年还没念完,1966年3月26日下午,正在上课被强迫停止,而学校从此被关闭,只好呆在家里补习。回忆当时的情景,只能以笑中带泪来形容。虽然如此,幼儿园两年,加上近两年小学在儿时母校的点点滴滴,给予她无限愉悦;棉华幼儿园,靓丽了她的童年。校园里每个角落,曾经留下了小女孩无数个小巧玲珑的足迹。
直到1971年才进入三保中小学念小学四年级,继续校园生活。三保母校和儿时母校之间,可说是天壤之别啊!
疫情之前,看到侄孙女从学校带回来吃剩的点心,却是香脆可口食品。回想起以前上幼儿园时,学校分的点心则是肉粥、碎肉米粉汤、绿豆汤等。于是,忍不住低声自语:“昨日点心在乎营养,吃出健康;今日点心在乎美味,满足舌尖;明日点心又将是怎么样的呢?”
无论何时,身在何方,“天之涯,海之角”,坚守儿时启蒙教育,而启蒙知识已融入我的生活。此刻,猛然发觉,儿时母校生涯竟是我生命里一幅最为生动灿然的立体画。
作者:吴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