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时天气很冷,父亲床上白衣拎了一个菜篮,目不斜视地朝米拉河边的巴刹而去。回来时装满了整个篮子:内有鱼、虾、蚝、蚶、蟹等河鲜,也有各种蔬菜瓜果。一放下篮子就急着脱下上衣,挂在墙上的小钉子上,当夜幕低垂,气候转凉了才又穿上衣服。
当时,父亲是埠中“苏岛时报”和“新中华报”的代理,每当报馆送来报纸,他会很小心地剪开纸包,因这些纸都是白报纸,他会剪成一张一张20x20cm的纸张用以写信,记录顾客量身的尺寸。此种利用废纸/废物省钱的好榜样,是很值得我们仿效的。
父亲从未进学校读书,但他写给我们的信,造词用字都令我惊叹不已。这些都是当年拜师学艺(裁缝)而获得的。拜师学艺要经过三跪九叩行拜师礼。老师训勉一番后,才开始学扫地、劈柴、煮水、煮饭、做菜,好好地侍奉师父。师父满意了才教量身、裁剪、缝纫、上扣等程序。徒弟休想站在店中东张西望,因为徒弟必须遵守师父的规定只能在店后活动,不可轻越雷池一步。等到师父认为你学会了十八般武艺后才可“下山”工作——站在店面正式谋生。经过一段受苦磨练的日子,你就是一个正式的师父啦!
也许父亲的师父是一位严师,教出来的徒弟——父亲所写的字都是端端正正一点也不含糊的。记得当年负笈兰都从邮差手中接过信一看,那方方正正的字,就是父亲的信,一股暖流充满全身——家书抵万金,赶紧打开阅读,欣慰无比。
父亲生性好客,无论白天或夜晚,家中集满埠中精英,他们有坐在椅上的,有坐在父亲工作的长桌上的;也有倚在墙边的,更有站在父亲身后的,天南地北,古今中外,高谈阔论一番,热闹之至。父亲曾在文教部任职,校长,老师常来找父亲交换意见,融洽之至。父亲是一个基督徒,他的一生历经患难,历尽千辛,事情总在他的从容不迫中迎刃而解。他临终时说,他来到这个世界感到很满意,因此也会很轻松无虑地离开尘世,安返天家。
是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朗,知足常乐的基督徒。对子女只有付出,而不求回报。在父亲离世后,我才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也甚为自己不够孝顺而感到惭愧不安和遗憾,父亲啊,请原谅我!
作者:欧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