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电)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也再次敲响了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警钟,促使人类反思该如何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下称“环境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面对全球性挑战,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才是应对环境危机的解决之道。
“疫”后不可“一切照旧” 要“更美好重建”
“环境署认为,这次疫情的暴发和在全球的大流行,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发出的一次警告。”谈及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新冠疫情,涂瑞和直言,“病毒来自于自然界,通过某种目前还不确定的机理传到人类身上,才导致了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在回溯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考虑到一点,那就是过去这些年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类不断挤压和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人类与动物之间缺少‘隔离’、缺少‘屏障’,这是导致病毒从动物传到人身上的原因之一。”涂瑞和提醒,“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反思,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这次疫情给我们的启示。”
当前,各国都在努力摆脱疫情带来的冲击,恢复经济和社会活力。“疫情后重建,如果说我们选择以前的老路,一切照旧(business as usual),恐怕是不行的。”涂瑞和说,“所以联合国呼吁疫情之后,各国经济社会的复苏要选择‘更美好重建’这样一种方式。要统筹考虑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污染这样的协同作用。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
保护生物多样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涂瑞和接受采访期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正在进行。谈到举行此次峰会的目的,涂瑞和表示,联合国组织召开峰会就是为了调动各成员国和国际社会强化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愿。
当前,各国都在努力摆脱疫情带来的冲击,生物多样性危机很容易被忽视。日前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GBO-5)作出最权威评估称,2010年设定的“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完成情况很不乐观,全球在2020年前仅“部分实现”了20个目标中的6个,没有1个目标是“完全实现”的。照此不利趋势,预计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很多相关指标难以实现。
面对权威结论,人类该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GBO-5报告概述了人类需要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八个领域:土地和森林、农业、粮食系统、渔业和海洋、城市和基础设施、淡水、气候行动以及综合的全球“一体化健康”框架。涂瑞和强调,想要推动落实相关议题,对各国政府而言,更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履行相关国际公约规定的义务,交流分享保护经验。
多边合作助力环保 中国作用获肯定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决定成立环境署,该机构如今已走过48年的历程。几十年来,环境署作为联合国系统内牵头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机构,在应对全球环境危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其原因和负面影响已不再局限于单个国家或区域,坚持多边主义和全球合作才是应对危机的钥匙。”涂瑞和强调。
涂瑞和表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过去几十年来不断吸收和借鉴国际上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并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治理污染、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大幅度改善,维持了生态系统稳定。“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认识和理念全面深化,这在全球层面是独一无二的。”
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中国也在积极贡献力量。涂瑞和表示,中方一直坚持多边主义和合作共赢理念,积极参加了包括《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臭氧层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全球主要环境公约,并积极履行公约规定的相关义务,为保护区域和全球环境作出了显著贡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