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报综合讯)从3月呼吁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联合抗疫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已经许久不在中美问题上公开表态,但不表态不代表没行动。从7月21日到8月24日,一个月之间,习近平及其智囊团队召开4次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会议。聚焦内政,尤其是经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更具行动力的“外伤内治”并不比以往的外交周旋减损分量。
在中共外事委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密集外访的同一时间,8月24日,习近平等一众高层以及中国经济社会领域专家聚首中南海,再谈“十四五”时期的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聚焦经济的会议在过去一个月间密集召开。
7月21日,在习近平北上考察辽宁之前,其已经在中南海与中国内外的众多企业代表一起就“十四五”规划召开了企业家专场座谈会。当时也是中共首次正式抛出“国内大循环”的提法。7月30日,中共的月度例行政治局会议主题即为“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8月20日,在安徽视察的习近平召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高级别官员召开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从召开时间来说,四场聚焦经济议题的重要会议,分别从企业市场主体、高层战略、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区域发展以及经济学者四个维度展现,如此布局,显然是中共高层的有意安排。
自此,外界已经从这种高频度、快节奏的经济议题会议中意识到,“经济”才是中共领导集体应对当下中国内外局势的真谜底。更确切地说,其是平衡于中国外交之外的另一条线,这条线叫“以守为攻”。
如果将中国对美策略做一个概要,那么外交就是那个正面战场。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尽管美国对华动作不断,在新疆、香港、台湾、南海、疫情等议题上不断刺激中国,中国外交始终保持在被动对等反击的保守范围内。在美国的一系列攻势下,中国仍然苦心孤诣地呼吁合作不要对抗,和平不要战争。甚至8月初,杨洁篪、王毅与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轮番对美喊话,被认为放低姿态,西方媒体更是以为发现了中国战狼外交软化的踪迹。
一个基础的常识——难道中共不知道美国对华政策风向已经在转变吗?难道中国政府不知道当前的中美博弈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吗?
显然,在国际舆论乃至国际秩序早已被中美关系所搅动前,中国政府对这一切是早已洞悉的,两国关系的细微变化,什么时候开始,这必然是最先体现在高层的接触中的。那么,中国政府为何还要如此徒劳无功地“对牛弹琴”?
原因是“世界第二”的中国尚不具备与美国一较高下的实力与底气,是中国需要在国际上传达一种被迫扛起多边主义的旗帜“迎战”的信号,占据道德、舆论优势,也是中国不认同零和博弈的规则……中国不可能随美国起舞,美国要关掉中国领事馆,中国就驱逐在华美国人,美国对华为等中国企业动手,中国就封杀美国企业,这只会让中美更快跳进“修昔底德陷阱”。但是中国也不能忘记历史的经验,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必须“以打求和”“以打促和”。外交上唯有尽量压住美国,将中美矛盾尽量管控到能对话的范围内。中国外交要做的不是与美国为敌,唱反调,而是限制中美矛盾裂痕扩大到不可收场。
尽管这样会使得外交上的积极接触看似徒劳无功,但必不可少。简言之,无论中国对美的传统接触政策能不能再次挽回华盛顿的心,中国都必须要这么做。
但是“守”是远远不够的,以战止战才是“老二”回敬“老大”最有力的方式。战争的形式不只一种,体现在外交上,上文提到,在习近平部署中国国内经济的同时,中国外交系统异常活跃,从周边到欧洲,在正面应对美国的同时也在争取“中立”队伍的壮大。外交之外,与美国不同,中国对美策略并不是一味的正面出击,而是修炼内功。这便是习近平频繁问策经济的逻辑。
经济成为外交之外中国对美的另一条线,但这条线指向转守为攻。
虽然中国与美国的距离不是朝夕便能跨越,但当前的形势并非对中国不利。纵使美国扰乱,但中国国内疫情形势稳定,民族矛盾得到妥善处理,香港问题已有节奏进入治理阶段。因此,当下聚焦发生变化的中国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便是中国能否有底气抵御“进攻”的关键秘钥。经济,将是中国政治新周期的主旋律。“十四五规划”不仅仅是一次五年计划,还是一个持久战的动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