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报综合讯)雨窝桥村村民卢斌用锄头将整株生姜刨出,抖落根茎上的泥土,整齐地摆在地上。一旁的村民再用小刀把姜的茎秆自茎基部切除,将剩下的嫩姜装进纸盒。
10月下旬正是收姜好时节。记者来到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丁旗镇雨窝桥村,看见村民正忙着采收小黄姜,有的负责刨姜,有的负责清理,有的负责装运。
“刨姜是细致活。锄头不能太用力,要看准,否则会挖坏生姜,有些只要轻轻一刨,就能整株拔出。”卢斌一边刨姜一边向记者介绍说,今年由于采取新的轮种方式,生姜产量大幅提升,亩产达到8000斤,比3年前翻了一番。
记者在现场看到,采收的生姜用纸盒装好后便直接被搬运上车。“现在企业都是来地里收购,而且都是保底收购,按照今年收购价3元(人民币,下同)一斤,10余亩生姜有近30万元收入。”卢斌笑着说。
收购生姜的企业是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台商古永雄创办,也是镇宁县的第一家台资企业,业务以生姜销售及产品深加工为主,于2017年底正式投产。
“台湾的精致农业很发达,贵州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交通条件,两者结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古永雄说。
在广东从事种植行业30余年的古永雄介绍说,“生姜是一种集调味品、蔬菜、中药材于一身的重要植物,含有丰富的姜辣素、姜黄素等,能驱寒暖胃和促进血液循环,是一份健康产业,前景很大。”
镇宁小黄姜栽培历史悠久,然而当地小黄姜产业小而散,大多数种植户观念落后、信息不通、销路单一,加上市场的价格波动,导致小黄姜时常滞销。依靠传统售卖往往面临被收购者“挑肥拣瘦”的困窘,当地小黄姜承包户黄德洪有一年亏损了20万元。
古永雄的公司集生姜种植、收购、储藏、加工、销售为一体,并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解决了农户销路问题。
为提升当地小黄姜品质,古永雄带领技术团队指导农户种植,提出“轮种耕作”。同时,古永雄从台湾引进了生姜新品种郁金香,与当地小黄姜进行套种,提高生姜产量和品质。
“提升小黄姜的附加值关键在深加工。”古永雄说,目前公司研发出食用、日化、保健等20余种生姜加工产品,部分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外市场。
扎根镇宁的三年来,古永雄的企业用生姜打通了当地农业新产业链,助力当地脱贫攻坚。2019年,公司带动6000余户生姜种植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000元,企业间接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