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C
Indonesia
Sunday, November 24, 2024
spot_img
Home两岸四地太行山脱贫见闻:最后的磨子沟人

太行山脱贫见闻:最后的磨子沟人

(中新社石家庄电)作为最后14个磨子沟人之一,68岁的梁三片为了奔富,十几岁时就义无反顾地出山,在外做了十多年苦力。最终,没能扎下根的他在年近不惑时返回故土,再次印证了几代磨子沟人的宿命和轮回。

走出大山的信念

只是,让年近古稀的梁三片意外的是,守了将近一辈子的穷山,如今正成就着磨子沟人的奔富梦。

磨子沟堪称“八百里太行”最深处的村庄,也是河北省平山县最小的行政村。它地处河北、山西交界地带,距离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50余公里。这里坡陡沟深,偏僻难寻,常住人口仅剩9户14人,平均年龄70岁。村子海拔1100多米,像个磨盘悬挂在半山腰。

磨子与粮食相关,寓意着“丰收”和“富足”。但磨子沟稀少又贫瘠的土地只能种植耐旱的玉米、土豆,不仅产量低,还要提防野猪、獾子的偷袭和糟践。一代代磨子沟人在山上那座闻名四里八乡的三仙庙许着奔富的心愿,却仍然过着每天吃窝头、土豆的日子。

在磨子沟,梁三片不是第一个想走出大山的人。

梁三片的父亲梁篝彦年轻时下山当过铁匠,只是因战乱等原因不得已回到深山,后经人介绍,娶到了为躲避侵华日军从邻县逃难至此的丁双林。虽然磨子沟在战乱年代给了父母庇佑,但为了不受穷,梁三片从小就被叮嘱要出山谋生路。

谋生不成被迫回山

20世纪60年代,年方十几岁的梁三片为了能赶上去山西太原打工的火车,半夜背着行囊和干粮徒步下山。“出山才有奔头,那时就盼着能填饱肚子。”

梁三片的第一份工作是给铁道加固工程运土,干了一年后,又找到下煤窑挖煤的活计,“都是体力活儿”。没有读过一天书的梁三片后来来到矿上开山放炮,勉强算个“技术活儿”,不过有些危险。

十几年匆匆而过,不断把体力贡献出去的梁三片没有攒下钱,却到了不得不给父母养老的年纪,只得回到磨子沟,继续着几代人的贫穷“魔咒”。

与打了一辈子光棍的梁三片不同,大部分磨子沟人,女的嫁了出去,男的下山做了上门女婿。除此之外,还有一拨磨子沟人找到了另外一种可以落户山下、改变命运的“路子”。

与梁三片同为“50后”的刘改枝生儿育女后,便举家搬到离平山县城仅5里地的一个五保户家中。他们为五保户老人养老送终,由儿子梁志龙“继承”了对方的户口和房屋。摆脱了磨子沟人身份的梁志龙在山下顺利落户,娶妻生子。

2012年6月,中新社记者首次探访磨子沟时,这个村庄没有通讯信号,电视画面仍处于“黑白时代”,村民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骡子和骡车。磨子沟人守着人均不足4亩的薄田,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人民币,下同)。

精准扶贫 脱贫致富

同年,中国政府把脱贫攻坚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从政府“单打独斗”到全社会“握拳出击”,中国广泛凝聚各界合力,各种人力、物力、财力逐渐向磨子沟这样的深山村汇集。

对磨子沟开展定点帮扶的民建石家庄市机关三支部协助村里打造了充满太行山村风情的特色民宿“梁家大院”,成为磨子沟的地标性建筑。

磨子沟人有了自己的乌鸡和黑山羊等特色养殖产业,不再守着瘠薄的土地刨食。进村的路越修越宽,每年约2万人次游客造访磨子沟,来这里享受难得的静谧。

2018年,磨子沟人终于脱了贫。据磨子沟村支部书记梁新科介绍,目前磨子沟人均年收入达5600元。磨子沟所在的平山县,2019年消除绝对贫困。截至2019年底,河北省历史上首次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

作为“见过世面”的磨子沟人,梁三片感慨自己比父亲幸运,年轻时卖苦力也没实现的奔富梦,“现在老了不中用了,倒是天天吃上了大米、白面。”

刘改枝也欣喜地看到,曾经不愿回村的孙子,如今经常带着朋友回来,炫耀深山宁静之下的繁荣。

从磨子沟走出去的大学生梁平云准备考驾照。她打算毕业后回村发展,她说,这里有她的家和根。

作为第一个回乡的大学生,梁新科说,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是依然要努力的事情。不过他相信,“我们不会是最后的磨子沟人,我们还有未来。”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ment -spot_img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